每塊土地都有獨一無二的歷史,透過這五個人的故事來代表台灣五大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與生活,象徵台灣這塊土地上獨一無二的風土民情,也代表著台灣是由不同族群與文化互相包容與融合。
年齡:45 居住地:花蓮 職業:原住民舞者
麗玲是個跳原住民舞蹈的舞者,原住民的唱歌與舞蹈細胞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證。她常受邀去指導豐年祭的舞蹈,因為豐年祭的舉辦讓民眾了解了原住民的文化。
麗玲的老公少卿是一位山區嚮導,經驗豐富,每次帶隊都會帶些原住民小吃讓人口齒留香。
麗玲跟少卿兩夫妻是在花蓮鄉下的卡拉ok認識的,兩人常在村落辦的歌唱比賽奪冠。麗玲在文化中心裡表演阿美族的傳統舞蹈,每年八月的豐年祭也常應邀去編排舞蹈,豐年祭的目的從祭拜祖先、感恩惜福、表現族中男子氣概、到鼓舞士氣,不論目的為何,至少讓許許多多人認識了阿美族,甚至參與豐年祭,使原住民的文化重新被人認識。
少卿是個山區嚮導,挑戰過懸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也探尋過古道,帶過大大小小的團隊,經歷過各異山況,少卿仍然樂此不疲,台灣的山如此多變,即使經驗豐富如少卿,每次帶隊都還是有新發現的山況或地貌。他每次在山上野炊,都會帶著小米飯,用月桃葉包裹水煮,風味獨特。他在帶隊時還會帶著炒熟的樹豆,切點蔥和入,讓人愛不釋口。
小米也就是粟,是原住民的主食,也有在大米中加入小米的吃法。小米可以做成小米粥、小米飯或用來釀小米酒,它的黏性較強,也可製成糕餅點心,風味獨特。
樹豆又名蕃仔豆,或者木豆,浦姜豆,台灣原住民常用來當做點心,也會用來煮湯,燉排骨,或炒熟後泡入米酒。
傳統房子為長方形,茅草蓋頂,木造,屋頂向東西向斜下,棟樑南北向,靠門口做為廚房,放置廚具和農具,再往裡用藤條隔為起室,做為待客與日常作息,最裡為寢室。
阿美族的傳統慶典,有時長達三四天,台東地區豐年祭通常在七月,花蓮則在八月, 阿美族的豐年祭主要還是由所謂的年齡階級所主導,在豐年祭中,每個年齡階級都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同樣的,每個年齡階級在豐年祭中的舞蹈方式也都不同。
原住民最愛的娛樂之一,通常是路邊的店面有台伴唱機,然後點歌,歌者在上唱歌,聽歌者也隨歌起舞,好不熱鬧。
台灣的擁有豐富的地形,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分佈著高山林地,其中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超過200座,依山的高度又可以分成懸山(3000公尺以上)、中級山(海拔1500公尺以上,3000公尺以下)及淺山(海拔1500公尺以下) 。
年齡:60 居住地:彰化 職業:農夫
阿土是個住在彰化的農夫,承襲自先人的不只有土地,還有一步一腳印、勤懇老實的個性,樸實老實又知足,是台灣閩南的典型代表。
阿土的老婆小伶是傳統戲曲南管的表演者,南管讓阿土可以放鬆因耕作苦累的身心。阿土的物欲很低,樸實老實又知足,是台灣閔南的典型代表。
阿土祖籍福建,世代務農,租用地主田地已經耕種數代,雖然在日治時期已經由一田多主改為一田二主,但由於還是要向地主繳納租金,阿土一家仍然一貧如洗。直到政府遷台,實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阿土的父親才從佃農轉變為自耕農,也由於開始累積財富,阿土一家開始慢慢改善生活,並四處買地,到阿土這一代,已經儼然是地主了。阿土家的田就在住宅旁,他仍然遵循著祖輩的傳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踩著先人的足跡年復一年不敢怠惰。
閒暇時刻他喜歡聽南管,清柔舒緩的腔調,文雅的唱辭,諧調了他"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苦累,他也因聽南管,認識迎娶了家中以此為業的小伶。他的物欲很低,可以回家吃幾碗魯肉飯,農忙時吃幾顆肉圓當點心就能開心的繼續農忙。小伶每年拜老爺(田都元帥)都要寫祝禱詞,阿土都跟著參拜,焚黃表,升香煙,阿土在香煙杳杳中一臉肅穆口中念念有詞"弟子阿土今日誠心誠意祭拜,祈求田都神尊庇祐全家大小平安順事大吉利四受無災"。
以醬油滷過的豬肉末淋在白飯上,經常搭配筍乾或醃蘿蔔乾,主要分為兩種,若其豬肉為切丁滷製而成則稱為滷肉飯,肉丁上可見豬皮,脂肪層。若是經絞過的肉末滷製而成,則稱為肉燥飯,滷肉飯較為油膩,肉燥飯較為清爽,但滷肉飯的滷汁味道更濃郁。
台灣傳統小吃,名稱得自於外觀,半透明扁圓形,是一種以地瓜粉、太白粉、或在來米粉、樹薯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圓皮包裹豬肉與其他配料的食品。通常食用時老闆會將肉圓剪開以方便顧客食用。除了最常見的圓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圓。
在鄉下常見農夫在其稻田旁蓋的獨棟建築,方便農夫就近務農。
台灣的文戲神,有許多起源,較為流傳的是雷海青說,相傳乃唐玄宗時期的樂官雷海青,金雞玉犬乃其左右護衛,後於安史之亂時為安祿山下令斬之,殉節後曾顯靈護駕,帝見天上有一軍旗,上有一「田」字,立即封他為元帥,故稱「田元帥」,而實際上則為「雷」字因上半雨字被雲層遮蔽之故,後加封為「都元帥」,故稱「田都元帥」。
起源於中國福建泉州,所以又叫做泉州南音。其演奏風格與曲調保留較多明清之前的演奏習慣與風格。在台灣,南管與使用北方樂器及近代北方官話的北管相對。根據樂器編制,可分成上四管和下四管。南管除可單純演奏、演唱以外,亦有搭配演員演出,稱之為梨園戲或七子戲、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也有部分用南管音樂搭配演出。2009年南管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七五減租
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規定佃農對地主繳納的地租,以全年收穫量的37.5%為上限,現有地租高於37.5%者須降至此標準,低於此標準者則不得提高。
耕者有其田
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所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之一。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
年齡:50 居住地:新竹 職業:茶農
有著客家族群傳統優點的春妹,簡僕又能堅持傳統。她將她的身心都獻給了令她驕傲的茶園,種植、採集到製茶每一步驟都有春妹對味道的堅持與用心。全心投入的春妹只有在拜神這天才能偷得半日閒。
春妹的妹妹滿妹為了補貼家用賣粄條,她的手藝道地,很得姐姐讚賞。
由於古早的歷史因素,春妹的家族舉家搬遷到新竹,從無到有,開墾坡地,世代種茶採茶為業,由於墾荒艱辛,春妹一家非常的愛惜物力,儉僕成性,看春妹的藍衫一穿數十年即可見一斑。
最讓春妹引以為豪的就是自家種的椪風茶。茶樹嫩牙被小綠葉蟬吸食後長成茶芽,採下後的製成的茶葉有濃濃的蜂蜜香、熟果味,還外銷到國外,西方人給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東方美人茶"。但也由於是需要小綠葉蟬吸食才會有特殊風味,所以在茶樹種植的過程中,不能施灑農藥。為了維持品質,春妹堅持手工採收。採下的茶葉還要經過室外萎凋、室內萎凋、攪拌茶菁、浪菁、發酵、炒菁、揉捻等多道工序才成為茶行賣的茶葉。這麼多道的工序讓春妹一整年都沒法休息。
春妹的妹妹滿妹平日還出來擺攤賣粄條補貼茶葉製成賣出前家族經濟來源的短缺,滿妹做的粄條軟Q滑溜,口味道地,用料實在,春妹也很愛妹妹的這項手藝,每每大啖數碗。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二日拜完茶神,吃個粢粑,看看熱鬧的北管戲,大概就是春妹唯一能放鬆身心的時間了。客家精神展現在姐妹倆對傳統的傳承與對味道的堅持。
粄條是最具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庄稱為「粄條」,而南部客家庄則稱之為「面帕粄」,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粿仔條」。由於用料簡單,粄條好吃與否,全關係在粄條的Q度,及爆香的蔥頭上。
即是台灣的麻糬,是客家最常見的點心,將糯米蒸熟,然後以杵臼舂搗搥打糯米至糜糊黏稠Q軟,食用時可蘸花生粉、糖粉。在祭典或節慶時,客家人都會準備粢粑,以款待賓客。
在材料的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中台灣與閩南兩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中州韻的湖廣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
又名膨風茶、椪風茶、福壽茶、舊稱番莊烏龍,客家人亦稱其為冰風茶、煙風茶或稱為蜒仔茶,又因其茶芽白毫顯著,又名為白毫烏龍茶。
年齡:50 居住地:台北 職業:商人
郭鈱從小在眷村長大,眷村的文化深深影響了他,對大陸故鄉的情感,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依賴,讓他有著有別於其它族群的複雜情緒。
郭鈱的父親是位忠黨愛國的軍人,他對故鄉的思念終於等到開放大陸探親才得以宣洩一二。但對郭鈱來說台灣才是家鄉,大陸是故土,他是生長於此的台灣人。
郭鈱出生在60年代的眷村中,他的父親也因為家中多了新成員,自己動手砌出前後院,原來的竹籬笆也砌出了圍牆。郭鈱到大學前都一直住在眷村裡,小時候捏握在手中的槓子頭就是他唯一的零嘴了,槓子頭耐啃又會散發出濃濃麵香,很純粹的美味。晚上跟父親母親圍在方桌吃碗熱騰騰的麵疙瘩,厚重的麵片口感讓人很有飽足感。假日在村裡閒晃時常見鄰居的媽媽們湊一桌打麻將,這是大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之一。
郭鈱從小每天早上都要向領袖遺照鞠躬才能出門,對領袖他只有書本和照片的印象,對於所謂故鄉也只是父親口述自己再勾勒出的意象。政府開放到大陸探親的政策一公佈,郭鈱的父親趕在第一個去申請,回老家看看家人掃掃祖墳,自是一翻悲喜。念完大學的郭鈱藉著老家親戚的牽線到大陸做生意,父親的鄉愁對他來說好像裹了一層果凍模糊而不真實,對於故土是淡淡思念,但對台灣卻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已經生了根有著濃得化不開的依賴。
泛指以面片為主食的湯類食品。將發好的麵團用手沾水將麵團用手揪一小團後捏扁,放入水中煮熟食用,在眷村的種類有乾有湯,各異其趣。
用單純的水和麵粉,以手工揉麵再烤製而成,是眷村最常見的點心,耐嚼又可長期保存,Q中帶軟,可以吃到麵粉最自然最香甜的味道。
政府為安置撤退來台的軍眷所臨時蓋的建築,初期以現有的竹子稻草泥巴為建材,之後由於開始誕生後代,便紛紛自行加蓋,之後隨著反攻無望,開始使用磚瓦鋼筋混凝土興建,至90年代,開始拆遷改建,竹籬散落起高樓,傳統的眷村再不復見,只剩極少數留作紀念館保存眷村文化。
中華民國五屆總統,在國軍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軍中的口號“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可知在當時的國軍總統地位僅在三民主義之下。
眷村的媽媽們最愛從事的消遣。
1987年10月14日, 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親等以內之親屬者,可以登記赴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老死不相往來得敵對狀態。
年齡:40 居住地:屏東 職業:美語教師
來自美國的歐陽珊,因為到台灣屏東的貧苦地區教美語,小朋友的價值觀與自己預想中的大相逕庭,歐陽珊一開始大受打擊,不知怎麼調適。
所幸她認識了未來成為她的夫婿在當地教會當牧師的漢文,他建議歐陽珊以時間來取得小朋友信任,讓歐陽珊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了平衡,也讓她逐漸融入台灣的文化。
歐陽珊是美國人,學習美語教育的她帶著滿滿的教育理想渡過重洋到達台灣的屏東,在屏東的一處偏遠窮困的小學教書,但這群小朋友跟他的想像中完全不同,很好動,時常缺課,因為要去打工賺錢,用數百元的3c用品當考試滿分的獎品,小朋友卻希望能換成10元的巧克力,基本溫飽都有問題的家庭佔絕大多數,小朋友的價值觀讓她受到極大打擊。
還好在當地的教會做禮拜遇到在當牧師的漢文,他告訴她,最重要要長期深耕,取得小朋友的信任,小朋友信任妳才會聽妳說的話,歐陽珊也因漢文對當地無怨的一輩子投入對他青眼有加,共結連理。歐陽珊常會拿出美國家庭常吃的醃黃瓜跟小朋友共用,並藉此藉此教育美語與美國文化,這個小鎮沒有她以前在美國常吃的速食,她已經逐漸習慣當地的飲食與文化,也看見了小朋友對她的信任與日俱增,假日她會跟漢文到高雄到看職棒比賽,日漸被同化的她對台灣也有了家的感覺。
美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徒手拿取食物,不需用到餐具,並且可以快速準備和供應食物。
美國最常見的點心之一,使用英文名pickle的黃瓜醃製而成。
台灣以前治安欠佳,且人多住地又狹,所以常會加裝鐵窗在陽台上,一來防小偷,二來又可增加住戶空間,常有人將鐵窗做超過陽台的圍牆。另外在頂樓也常加蓋,目的也是為了增加使用面積,但這些行為皆已觸法,且頂樓加蓋的材質對在加蓋樓層的使用者可能有健康疑慮與安全考量,是台灣住宅的普遍現象。
基督宗教在臺灣的發展歷史始於17世紀中期;在臺灣,基督教即為新教的普遍簡稱,而羅馬天主教會則被逕稱為天主教。
自日治時代,台灣就承襲源自美國而後傳承至日本,開始了現代棒球的運動。緊接著戰後以及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台灣人民對棒球的喜愛愈發熱烈,尤其是1968年紅葉少棒隊擊敗日本少棒冠軍代表隊,使台灣各地掀起棒球狂燄,至此棒球可謂奠定國球的根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成棒履創佳績,也因此催生中華職棒的成立,1989年為職棒元年,開始了台灣人對棒球運動的支持與投入的另一里程碑。雖然中間歷經分裂為兩個聯盟與簽賭和打假球事件,但人民對棒球運動始終狂熱如昔。
台灣年輕人流行使用的社群網站平台除了臉書之外,也有不少人在批踢踢(PTT)上交流互動。批踢踢實業坊(PTT)是一個BBS,簡稱批踢踢,以學術性質為目的在網路上提供快速即時、免費、開放、自由與平等的言論空間,站名PTT的衍伸的含意包括「P」為「批判」,「T」為「踢爆」,代表ptt具有批評懷疑社會既有觀念的精神。
由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二年級學生杜奕瑾於1995年9月14日創立,並邀請法律專業人士擔任法律顧問,運用最基本的文字以及色塊架構,目前在批踢踢上註冊總人數約150萬人,擁有超過2萬個不同主題的看板供使用者發文及討論, 其中內容更橫跨政治、娛樂、學術等,2000年起,PTT快速成長,由於使用者日漸趨增,成為台灣最大的網路討論空間,眾多層面的主題都能在批踢踢上討論,甚至成為報章媒體的焦點。
PTT的興起,也帶動了許多網路流行用語,例如廣為人知的鄉民、婉君以及懶人包等詞彙,創造了只屬於該平台的專屬用詞。
鄉民:制服日為一種流行於台灣學生的特有文化,大多在大學時期舉辦,由於台灣大多數高中有制服,並有規定須穿著制服上學,所以制服日動機之一是對高中時期的一種懷念。台灣學生制服不論顏色、樣式等,都相當有多樣性的變化,透過制服日,也能讓同學們彼此欣賞他校制服。
制服日的起源難以考證,目前網路上的搜尋最早制服日約略是在1998年左右,但當時為台灣網路剛普及,因此應該在1998年以前就存在。
阿土祖籍福建,世代務農,租用地主田地已經耕種數代,雖然在日治時期已經由一田多主改為一田二主,但由於還是要向地主繳納租金,阿土一家仍然一貧如洗。直到政府遷台,實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阿土的父親才從佃農轉變為自耕農,也由於開始累積財富,阿土一家開始慢慢改善生活,並四處買地,到阿土這一代,已經儼然是地主了。
五個家庭的孩子們也都成年讀大學了,雖然這些孩子們原本居住在不同縣市互不認識,但因為考上同一所學校,彼此成了好朋友。這一天班上舉辦了活動,制服日。大家穿上以前高中時期當地就讀學校的制服,在現在一起讀的大學校園裡拍照留念。
除了欣賞彼此高中制服的造型外,也代表著本來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家族文化背景長大的他們,因為緣分而彼此結交認識。不論他們原先的家鄉、民族、家庭、文化是如何,他們都可以沒有隔閡的不分你我,共同學習、遊玩、成長。並且正在創造出一個台灣新世代的文化。
一個國家的多元民族與多元文化融合,就發生在這群充滿青春洋溢的年輕人身上。他們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與希望。